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6年第4期
编号:12752724
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作用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第4期
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作用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就疼痛区域下分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50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25)和研究组(n=25),给予研究组患者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该方法治疗,其后比较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带状疱疹后遗痛治疗中应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疼痛区域皮下分离;带状疱疹后遗痛;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低感染其病毒所致,而该类患者诱发的神经痛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痛[1]。由于带状病毒会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损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治愈带状疱疹,其神经痛感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次研究为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部分患者接受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数据和所得结果进行如下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5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证实为带状疱疹后遗痛[2]。其后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25)和研究组(n=25),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7,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45岁,中位年龄为(50.5±6.3)岁。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0,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42岁,中位年龄为(51.3±6.0)岁。比较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基本资料,在年龄和性别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临床分析和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止痛药物和药膏等,与此同时采用抗病毒洗液对伤口进行冲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首先给予患者抗病毒药物和止痛药物,并每天清洗伤口,与此同时,每天为患者实施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一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3]

    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痛治疗一周后,疼痛感在1天内消失,判定治疗效果为显效;患者疼痛感在第3天后消失,判定治疗效果为有效;患者疼痛感未见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判定治疗效果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评价标准

    采用VA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进行判定,总分记为10分,分数为0分,视为无痛,分数范围在3分以下,视为轻微疼痛,分数范围在4-6分,视为中度疼痛,分数范围在7-10分,视为重度疼痛。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表示,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予以t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效果分析

    研究组患者采用疼痛区域皮下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为2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患者未采用疼痛区域皮下治疗,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为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25);由统计学分析后组间差异显著,数据详情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采用疼痛区域皮下治疗后,疼痛评分为(2.1±0.2);对照组患者未采用疼痛区域皮下治疗,疼痛评分为(4.0±0.3);两组数据由统计学分析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3 讨论

    带状疱疹主要的诱发因素为疱疹病毒,一旦患者患有此病时,自身免疫会随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利影响。在以往的治疗中,常采用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且部分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近年来,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法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临床上的高度认可被广泛应用[4]。简单而言,由于疱疹病毒会损伤患者的人体神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对病毒的进一步延伸起到阻碍作用,与此同时,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阻碍对患者其他神经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除此之外,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法可以将疱疹病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发生转移,该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的后遗痛得到有效缓解,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接受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对照组患者未接受该方法治疗,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由统计学检验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表明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更具有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带状疱疹后遗痛治疗中应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效果确切,患者的后遗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炳益.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53-2854,2857.

    [2]孙晓燕,张美芳,马小萍等.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87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36-37.

    [3]刘军超,时飞,陈付强等.神经阻滞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2652-2654.

    [4]王埃胜.23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4(2):232-234.

    [5]何润基,程军胜,陈雯莉等.三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5):467-470., http://www.100md.com(任毅 朱英怀)